【导言】考试宝典发布广东省药学中级卫生专业技资格2024在线题库内容(R0),更多广东省药学专业中级职称考试的考试题库请访问考试宝典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1. [单选题]药品标签有效期的表示正确的是
A. 2001/10
B. 10/2001
C. 2001/10/1
D. l/10/2001
E. 2001-10-1
2. [单选题]乙琥胺最适用于哪种疾病的治疗
A. 癫痫大发作
B. 癫痫持续状态
C. 癫痫小发作
D. 癫痫精神运动性发作
E. 小发作合并大发作
3. [单选题]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实际质量与其表明的(如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质量状况相符,是属于
A. 经营者的义务
B. 消费者的权利
C. 生产者的权利
D. 消费者协会的职能
E. 行业协会的职能
4. [单选题]关于解热镇痛药的解热作用,正确的是
A. 能使发热患者体温降到正常水平
B. 能使发热患者体温降到正常以下
C. 能使正常人体温降到正常以下
D. 必须配合物理降温措施
E. 配合物理降温,能使体温降到正常以下
5.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平喘药是
A. 倍氯米松
B. 布地奈德
C. 扎鲁司特
D. 沙美特罗替卡松
E. 丙酸氟替卡松
6. [单选题]速效、短效的镇痛药是
A. 美沙酮
B. 吗啡
C. 哌替啶
D. 曲马朵
E. 芬太尼
7. [单选题]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作用不包括
A. 神经肌肉阻断作用
B. 快速杀菌
C. 二重感染
D. 肾毒性
E. 耳毒性
8. [单选题]引起胰岛素耐受性的诱因哪一项是错误的
A. 酮症酸中毒
B. 并发感染
C. 手术
D. 严重创伤
E. 未按时进餐
9. [单选题]在四环素类药物不良反应中,错误的是
A. 长期应用后可发生二重感染
B. 不会产生过敏反应
C. 幼儿乳牙釉质发育不全
D. 长期大量静脉给药不引起严重肝脏损害
E. 空腹口服易发生胃肠道反应
10. [单选题]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合法行为是
A. 买商品赠送处方药或甲类非处方药
B. 邮寄、互联网交易销售处方药
C. 在未经批准的地址储存药品
D. 在产品宣传会上现货销售药品
E. 为患者邮寄乙类非处方药
11. [单选题]下列抗病毒药物中,可用于肝炎病毒治疗的是
A. 金刚烷胺
B. 阿昔洛韦
C. 利巴韦林
D. 奥司他韦
E. 干扰素
12. [单选题]有关药物吸收描述不正确的是
A. 舌下或直肠给药吸收少,起效慢
B. 药物从胃肠道吸收主要是被动转运
C. 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吸收增多
D. 药物吸收指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E. 皮肤给药除脂溶性高的药物外都不易吸收
13. [单选题]关于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零售的规定,正确的是
A. 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可以零售
B. 国内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可从事第二类精神药品零售业务
C. 可以向未成年人销售第二类精神药品
D. 可以无处方销售第二类精神药品
E. 应当凭执业医师出具的处方,按规定剂量销售第二类精神药品
14. [单选题]每张处方对患者和药品的限制要求是
A. 一名患者、五种药品
B. 一名患者、多种药品
C. 二名患者、中成药和西药
D. 一名患者、三种药品
15. [单选题]依照《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受保护的中药品种,必须是列入
A.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品种
B. 国家药品标准的品种
C.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的品种
D. 国家第一批非处方药目录的品种
E. 公费医疗报销用药目录的品种
16. [单选题]关于不良反应诱发因素中的药物因素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可引起不良反应
B.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杂质或辅料和添加剂不会出现不良反应
C. 药物储存中分解的有毒物质可引起不良反应
D. 经生物发酵技术生产的抗生素,因纯度低、稳定性差、杂质多,常引起过敏反应
E. 药物制剂之间的差异可产生不良反应
17. [单选题]以下哪项不属于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作用特点
A. 本类各药均有明显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B. 只降低发热者的体温
C. 抑制病变部位环氧酶(COX),减少PGs合成而减轻疼痛
D. 抑制炎症部位COX-2,减少PGs合成而减轻炎症
E. 本类不同药物间抗炎作用相差大
18. [单选题]关于药物不良反应诱发因素中饮食和环境因素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饮酒可以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B. 饮酒增加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是因为酒的酶促作用
C. 饮茶可以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D. 吸烟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E. 食物对药物不良反应也可产生影响
19. [单选题]承办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技术工作
A.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B. 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C.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D.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
E.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
20. [单选题]与普萘洛尔抗心绞痛作用无关的是
A. 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
B. 降低心肌耗氧量
C. 改善心脏缺血区供血
D. 改善心肌代谢
E. 促进氧合血红蛋白解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