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临床血液学检验正高职称考前点睛模拟题(W9),更多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正高)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模拟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关于血清溶菌酶在血液病中的意义,正确的是( )。
A.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血清溶菌酶含量明显增高
B.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血清溶菌酶含量也有明显增高,其增高程度与白细胞总数有关,在治疗前其含量明显高,表示细胞分化程度较好,预后亦较好
C.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数减低,少数正常
D.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清溶菌酶含量正常,但急变时下降
E. 再生障碍性贫血明显降低
2. [多选题]FAB分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1型细胞形态特征为
A. 以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
B. 核染色质较粗,结构较一致
C. 核形规则,偶有凹陷折叠
D. 核仁清楚,一个或多个
E. 胞质空泡明显,呈蜂窝状
3. [多选题]造血干细胞的特征是 ( )
A. 自我更新
B. 定向分化
C. 对称分裂
D. 多向分化
E. 不均一性
4. [多选题]骨髓铁染色是诊断缺铁性贫血一种直接而可靠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以下有关骨髓铁染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其原理是细胞外含铁血黄素和幼红细胞内的铁与酸性亚铁氰化钾发生普鲁士蓝反应,形成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定位于含铁的部位
B. 细胞外铁呈蓝色的颗粒状、小珠状或团块状,主要存在于巨噬细胞的胞质内,有时也见于巨噬细胞外
C. 胞质内出现蓝色颗粒的幼红细胞称为铁粒幼红细胞
D. 当幼红细胞胞质内的蓝色铁颗粒4个以上,并围绕于核周排列成环形者称为环铁粒幼细胞
E. 缺铁性贫血时,骨髓细胞外铁明显减低,甚至消失;铁粒幼红细胞的百分率升高
5. [多选题]在凝血过程中,作为辅因子参与凝血的因子是 ( )
A. 因子Ⅻ
B. TF
C. 因子Ⅴ
D. 因子Ⅷ
E. 因子Ⅶ
6. [多选题]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升高常见于( )。
A. 病毒感染早期
B.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C. Down综合征
D. 器官或骨髓移植受者
E. 免疫抑制治疗患者
7. [多选题]下列VWD亚型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有( )。
A. Ⅰ型
B. 2B型
C. 2M型
D. 2N型
E. Ⅲ型
8. [多选题]维持体液pH恒定,必需依靠哪些调节?
A. 血液缓冲系统
B. 肺脏呼吸功能
C. 肾脏的排泄和重吸收功能
D. 每日饮水量的调节
E. 以上都对
9. [多选题]引起NAP活性增高的生理因素有
A. 老年期
B. 紧张
C. 恐惧
D. 行经后期
E. 剧烈运动
10. [多选题]对于溶血空斑形成试验,叙述正确的是
A. 反映B细胞产生抗体的功能
B. 直接法阳性所示的细胞为IgA生成细胞
C. 间接法借助羊红细胞表面抗原与抗体形成复合物以激活补体
D. SPA-SRBC溶血空斑试验检测产生IgG的细胞
E. 洗涤脾细胞所用的HanK液的pH值十分重要
11. [多选题]血液分析仪的评价方案包括
A. 总变异
B. 线性范围
C. 准确性
D. 阳性预测值
E. 携带污染率
12. [多选题]血管性血友病的筛选试验是( )。
A. 多聚体分析
B. 交叉免疫电泳
C. APTT
D. FⅧ:C
E. 血小板黏附试验
13. [多选题]多发性骨髓瘤骨骼受累的临床表现有
A. 骨硬化
B. 早期可无骨骼X线所见
C. 溶骨性损害
D. 骨质疏松
E. 病理性骨折
14. [多选题]可以进行髓外造血的器官包括
A. 肝
B. 心脏
C. 脾
D. 淋巴结
E. 肾
15. [多选题]抗血清的保存方法
A. 室温保存
B. 4℃保存
C. -20℃保存
D. 真空干燥
E. -40℃保存
16. [多选题]造血干细胞的特性有
A. 少数处于G0期或者静止期
B. 对称性有丝分裂
C. 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
D. 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
E. 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的2%以上
17. [多选题]以下哪些染色体畸变与AML预后差相关
A. -7或5
B. t(v;11)(v;q23)
C. inv(3q)
D. inv(16)
E. t(16;16)(p13;q22)
18. [多选题]关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 )。
A. 临床上常见静脉血栓形成
B. 外周血小球形红细胞大于10%
C. 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所致的溶血
D. 应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所致继发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相鉴别
E. 渗透脆性增加:于5.2~7.2g/L的低渗盐水开始溶解,4.0g/L完全溶解
19. [多选题]正常人体的储存铁的主要形式是 ( )
A. 肌红蛋白
B. 铁蛋白
C. 含铁血黄素
D. 转铁蛋白
E. 血红蛋白
20. [多选题]下列组合哪项正确 ( )
A. 缺失——del
B. 倒位——Inv
C. 重复——dup
D. 易位——t(A;B)
E. 等臂染色体——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