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职业卫生学(副高)专项练习考试试题(G3),更多职业卫生(副高)副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生物转运方式不包括
A. 吞噬或胞饮
B. 基质扩散
C. 被动转运
D. 易化扩散
E. 主动转运
2. [单选题]两地某病发病率比较时(该病的发病率同时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
A. 要考虑性别构成的影响,不必考虑年龄构成的影响
B. 要考虑年龄构成的影响,不必考虑性别构成的影响
C. 要同时考虑年龄、性别构成的影响
D. 不必考虑年龄、性别构成的影响
E. 要考虑该病如何治疗
3. [单选题]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物理性有害因素不包括
A. 生产性粉尘
B. 非电离辐射
C. 电离辐射
D. 高温
E. 高气压
4. [单选题]能明确和定量地表达病因、宿主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揭示疾病流行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A. 描述性研究
B. 分析性研究
C. 实验性研究
D. 流行病学数学模型
E. 观察性研究
5. [单选题]下面不是生存分析资料特点的是
A. 包括结局和时间两个方面的信息
B. 结局为两分类互斥事件
C. 常存在截尾数据
D. 生存时间的分布类型复杂
E. 生存时间多数情况下呈正态分布
6. [单选题]新生儿低体重是指新生儿出生时体重低于
A. 1800g
B. 2200g
C. 2500g
D. 2800g
E. 3000g
7. [单选题]箱式图主要用于
A. 表示事物内部各部分所占的比重
B. 说明频数分布资料中观察单位的分布状况
C. 描述一组或多组数据的分布特征
D. 描述研究指标的地理分布
E. 说明事物或现象动态变化的趋势
8. [多选题]医疗需要量指标中疾病严重程度的统计指标包括
A. 两周每千人因病休工(学)人数及天数
B. 两周每千人因病卧床人数及天数
C. 疾病患病率
D. 疾病病死率
E. 每千人患有两种以上疾病人数
9. [单选题]房屋结构中基础梁的代号为
A. TL
B. LL
C. WL
D. JL
E. ML
10. [单选题]职业病诊断、鉴定管理程序,错误的说法是
A. 集体诊断原则
B. 两级鉴定,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鉴定为终级鉴定
C. 劳动者只能在用人单位所在地依法承担的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
D.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可以作为当事人对职业病诊断提出异议,申请鉴定
E. 职业病诊断必须由参与诊断的医师共同签名,并经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机构审核盖章
11. [单选题]属于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的是
A. 环境流行病学方法是最好的方法
B. 分子生物学方法是最好的方法
C. 环境毒理学方法是最好的方法
D. 健康危险度评价
E. 环境流行病学和环境毒理学相结合的方法
12. [单选题]微波对眼的主要危害是
A. 结膜炎
B. 晶体混浊
C. 角膜炎
D. 视网膜灼伤
E. 视网膜剥离
13. [多选题]咳嗽的治疗除了治疗肺脏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调理的脏腑有( )
A. 肝
B. 心
C. 脾
D. 肾
E. 胃
14. [单选题]关于水泥尘肺、陶工尘肺和电焊工尘肺,错误的论述是
A. 水泥原料粉尘引起的肺部病理改变属于混合性尘肺
B. 陶瓷工人按其接触粉尘的性质不同,可患矽肺、硅酸盐肺或混合性尘肺
C. 水泥尘肺、陶工尘肺和电焊工尘肺的X线表现主要以圆形或类圆形规则小阴影为主,又各有其自身特点
D. 陶工尘肺随着病情进展,小阴影数量增多,密度增高,在两肺中上区外带,或显示“发白区”、斑片、条,或有小阴影局部聚集,形成融合灶,团块大阴影
E. 电焊烟尘是逸散在空气中的烟尘或气溶胶,其成分主要包含氧化铁、二氧化硅、氧化锰、氟化物、臭氧和氮氧化合物
15. [单选题]一般情况下,生产车间空气监测时,气体收集器距地面的适宜高度是
A. 1.0米
B. 随作业体位而定,在人呼吸带区域
C. 2.0米
D. 2.5米
E. 3.0米
16. [多选题]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描述的主要指标有
A. 频数
B. 率
C. 平均数
D. 构成比
E. 相对比
17. [单选题]防止毒物继续进入人体,减少肺毛细血管渗出,改善肺通气功能等处理措施,适用于哪种毒物中毒
A. 窒息性气体
B. 氯气
C. 有机溶剂
D. 有机磷农药
E. 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
18. [多选题]下列哪些公共场所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从业人员(包括临时工)应每年进行一次体检
A. 酒吧
B. 图书馆
C. 游泳场(馆)
D. 咖啡馆
E. 美容店
19. [单选题]某厂作业工人相对危害度的评价为>10.0,与疾病的关系强度为
A. 无
B. 弱
C. 中等
D. 强
E. 极强
20. [单选题]感染艾滋病毒的孕妇在怀孕期可能会导致胎儿的感染,请问这种传播病原体的方式应称为
A. 血源性传播
B. 医源性传播
C. 水平传播
D. 空气传播
E. 垂直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