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理化检验技术卫生副高高级职称2024职称晋升考试试题(I5),更多理化检验技术(副高)副主任技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试题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副高)频道。
1. [单选题]当气体污染物浓度较低。需要长时间采样时,可选择的采样方法是
A. 塑料袋取样
B. 溶液吸收法
C. 注射器取样
D. 固体吸附剂管采样
E. 真空采气瓶取样
2. [单选题]下列数字中有三位有效数字的是
A. 溶液的pH为4.3
B. 滴定管量取溶液的体积为5.40ml
C. 分析天平称量试样的质量为5.3200g
D. 移液管移取溶液25.00ml
E. 分析天平称量试样的质量为0.0123kg
3. [单选题]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氟离子含量,其电极电位值与哪个参数量线性关系
A. 溶液中氟离子浓度
B. 溶液中氟离子浓度的对数
C. 溶液中氟离子活度
D. 溶液中氟离子活度的对数
E. 溶液中氟离子活度的几何级数
4. [单选题]测定尿液中酚时,样品中应加什么试剂以利样品保存
A. 硫酸
B. 氢氧化钠
C. 乙酸
D. 碳酸钠
E. 氯化钠
5. [单选题]靛酚蓝比色法测定空气中的氨灵敏度高、呈色较为稳定, 但要求操作条件严格,该法的主要误差来源是
A. 显色液的配制
B. 样品溶液的保存
C. H2S的干扰
D. 蒸馏水和试剂本底值的增高
E. 采样流量
6. [单选题]在进行工作场所空气采样时,要求采样方法的采样效率在
A. 85%以上
B. 80%以上
C. 90%以上
D. 75%以上
E. 95%以上
7. [单选题]利用二苯碳酰二肼与铬反应以测定铬,该方法测定的是几价铬
A. 三价铬
B. 六价铬
C. 四价铬
D. 七价铬
E. 二价铬
8. [单选题]根据酸碱质子理论,最正确的说法是
A. 同一物质不可能既有酸的作用又有碱的作用
B. 任一酸得到一个质子后成为碱
C. 碱不可能是阳离子
D. 碱不可能是阴离子
E. 碱可能是中性离子
9. [单选题]在强酸强碱滴定中,溶液的浓度愈稀,则
A. 突跃愈小,可任意选择指示剂
B. 突跃愈小,可供选择的指示剂愈少
C. 突跃愈小,可供选择的指示剂愈多
D. 突跃愈大,可供选择的指示剂愈少
E. 突跃愈大,可供选择的指示剂愈多
10. [单选题]酸价可表示油脂中所含游离脂肪酸的量,它可作为一个指标判断油脂出现什么变化
A. 酸价
B. 农药污染
C. 酸败
D. 有害元素污染
E. 蛋白质水解
11. [单选题]基态原子吸收外来的电能后,可以发射出
A. 原子吸收光谱
B. 原子荧光光谱
C. 带状光谱
D. 原子发射光谱
E. 连续光谱
12. [单选题]用气相色法分析样品时,混合物能否被很好分离,主要取决于
A. 载气系统
B. 色谱柱
C. 记录系统
D. 进样系统
E. 检测器
13. [单选题]变色硅胶中加入下列哪一种物质,可用于吸水变色指示剂
A. 氯化钴
B. 硫酸铜
C. 硫酸铁
D. 氯化锰
E. 硫酸铬
14. [单选题]层析法的比移值Rf为
A. 原点到斑点的距离/原点到溶剂的距离
B. 原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斑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C. 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原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
D. 原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E. 原点到溶剂的距离/原点到斑点的距离
15. [单选题]用固体吸附剂采样管采样,被认为是“穿透”了的采样程度是
A. 从采样管流出气中发现被采集物
B. 采样管流出气中的浓度是流入气中浓度的5%
C. 采样管流出气中的浓度是流入气中浓度的10%
D. 采样管流出气中的浓度是流入气中浓度的15%
E. 采样管流出气中的浓度是流入气中浓度的20%
16. [单选题]用下列哪种方法检测聚氯乙烯成型品中的氯乙烯
A. 气相色谱法
B. 紫外线分光光度法
C. 以上都不对
D. 高效液相色谱法
E. 薄层色谱法
17. [单选题]配制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液时,用重铬酸钾或溴酸钾作基准物质,在酸性条件下加入碘化钾,此实验宜选择的指示剂是
A. 酚酞
B. 甲基橙
C. 溴甲酚绿
D. 淀粉液
E. 甲基红
18. [单选题]国标法用原子吸收法测定食品中的钙,用于抑制磷的干扰的物质是
A. 氰化钾
B. 柠檬酸钠
C. 氧化镧
D. 氧化镍
E. 盐酸
19. [单选题]用液体吸收法采集二氧化硫时,用四氯汞钠作吸收液,而不用水或稀碱的原因是
A. 二氧化硫在水中溶解度小
B. 二氧化硫与稀碱形成距硫酸盐易分解
C. 四氯汞钠与二氧化硫迅速生成不挥发的络合物,防止二氧化硫采样过程被氧化
D. 汞是二氧化硫与盐酸副玫瑰苯胺反应的催化剂
E. 四氯汞钠不改变溶液pH
20. [单选题]用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测二氧化硫时,要向溶液中加入氨基磺酸溶液,目的是消除什么物质对测定的影响
A. 一氧化碳
B. 氮氧化物
C. 二氧化碳
D. 三氧化硫
E. 臭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