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正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宝典心血管内科正高真题解释(N6),更多心血管内科(正高)主任医师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异常表现为
A. A/G倒置
B. 血清ALT/AST比值常<1
C. PT延长
D. γ-球蛋白升高
E. 胆碱酯酶活力下降
2. [多选题]患者女,73岁,体重62kg。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已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因罪犯血管显示残余血栓,在常规抗栓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了替罗非班。治疗后,患者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速,并诊断为腹膜后出血。起不到逆转替罗非班效应的步骤包括( )
A. 静脉给予鱼精蛋白
B. 输注冰冻新鲜血浆
C. 静脉注射冷沉淀物
D. 输注自随机献血者采集的血小板
E. 静脉注射纤维蛋白原
3. [多选题]与预激综合征有关的传导纤维束包括( )
A. James tract
B. bundle of Kent
C. Backman bundle
D. Mahaim fiber
E. ligament of Mashell
4. [多选题]关于重组DNA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质粒、噬菌体可作为载体
B. 限制性内切酶是主要工具酶之一
C. 重组DNA由载体DNA和目标DNA组成
D. 重组DNA分子经转化或传染可进入宿主细胞
E. 进入细胞内的重组DNA均可表达目标蛋白
5. [多选题]关于心力衰竭中利尿剂的应用描述正确的是
A. 使用利尿剂的过程中需注意水、电解质情况
B. 主张单独大剂量使用
C. 间断用药
D. 低血容量时禁用
E. 以上均是
6. [多选题]气与津液的关系可表现为( )
A. 气能生津
B. 气能行津
C. 气能摄津
D. 津能载气
E. 津能摄气
7. [多选题]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点以下哪些正确( )
A. 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
B. P波频率晚于QRS波群频率
C. P-R间期固定
D. QRS波群形态取决于心室起搏点位置的高低
E. ST段压低
8. [单选题]寒邪致病,症见肢体屈伸不利,是由于( )
A.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B. 寒客肌表,卫阳被遏
C. 寒性凝滞,痹阻经脉
D. 寒性收引,筋脉挛急
E. 寒邪入里,直中三阴
9. [多选题]神门穴与内关穴均可主治的是( )
A. 胸胁痛
B. 胃痛
C. 失眠健忘
D. 舌强
E. 心痛心悸
10. [多选题]心脏结构性异常改变有
A. 急性心肌梗死
B. 心肌浸润性病变
C. 心肌扩张
D. 结构性心电异常
E. 继发性心室肌肥厚
11. [多选题]生地黄的主治病证是( )
A. 温热病热入营分
B. 血热妄行出血证
C. 热病伤阴,口干口渴
D. 消渴证
E. 热伤阴液,肠燥便秘
12. [多选题]下列哪些疾病可出现心尖区舒张期隆隆样杂音
A. 甲亢
B. 贫血
C. 左房黏液瘤
D.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E. 二尖瓣狭窄
13. [多选题]下列关于二尖瓣型P波心电图特点正确的是( )
A. P波有明显切迹,双峰距≥0.04s
B. P-R间期>0.20s
C. P波高而尖
D. P波增宽,时间>0.11s
E. P波时间<0.11s
14. [多选题]下列各项关于中国人群脑卒中流行病学的陈述错误的是
A. 中国人群脑卒中病死率低于冠心病的病死率
B. 中国人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C. 北方地区脑卒中事件的发病率高于南方地区
D. 脑卒中死亡在总死亡中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冠心病死亡
E. 中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15. [多选题]关于高血压病,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根据血压升高水平,高血压分1、2、3级
B. 在不同国家、地区或种族之间划分标准不统一
C. 老年人高血压多为收缩压升高
D. 老年人高血压多为舒张压升高
E. 在不同国家、地区或种族之间患病率不统一
16. [多选题]高危病变(C型病变)特征包括
A. 近段极度扭曲
B. 极度成角(>90°)
C. >3个月的慢性闭塞病变和(或)桥侧支形成
D. 长病变,长度>1 cm
E. 无法保护重要的侧支
17. [多选题]洋地黄的药理作用是
A. 正性肌力正性心率作用
B. 正性肌力负性心率作用
C. 负性肌力负性心率作用
D. 负性肌力正性心率作用
E. 电生理作用
18. [单选题]下列特定穴中,常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其所属脏腑急性病痛的是( )
A. 原穴
B. 背俞穴
C. 八会穴
D. 八脉交会穴
E. 郄穴
19. [多选题]下列哪几项是心室肌细胞具有的生理特性( )
A. 自律性
B. 兴奋性
C. 有效不应期长
D. 收缩性
E. 传导性
20. [单选题]阴虚发热的临床主要表现为( )
A. 恶寒发热
B. 骨蒸潮热,五心烦热
C. 生气后发热
D. 劳累后发热
E. 面部烘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