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选题]历节病的主症是
A. 身疼痛
B. 脚肿如脱
C. 肌肤麻木不仁
D. 遍历关节疼痛
E. 消瘦
2. [单选题]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方法是
A. 夹持进针法
B. 舒张进针法
C. 爪切进针法
D. 单手进针法
E. 提捏进针法
3. [单选题]午后热甚,身热不扬者,属
A. 阴虚潮热
B. 湿温潮热
C. 小儿疰夏
D. 阳明潮热
E. 气虚发热
4. [单选题]以下不属于手少阴心经的腧穴是
A. 少海
B. 小海
C. 极泉
D. 通里
E. 青灵
5.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委中穴主治范围的是
A. 腰背痛
B. 腹痛
C. 小便不利
D. 丹毒
E. 气喘
6. [单选题]桂枝茯苓丸的组成药物,除桂枝、茯苓外,其余是
A. 丹皮、芍药、桃仁
B. 赤芍、川芎、当归
C. 炮姜、大黄、红花
D. 生姜、大黄、红花
E. 知母、熟地、蒲黄
7. [单选题]不属于艾炷灸的是
A. 隔姜灸
B. 间接灸
C. 瘢痕灸
D. 蒜泥灸
E. 直接灸
8. [单选题]下述病候中,可用桂枝汤的是
A.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
B.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
C. 酒客病
D.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闷者
E. 凡服桂枝汤吐者
9. [单选题]茯苓与薏苡仁的共同功效是
A. 利水渗湿,安神
B. 利水渗湿,除痹
C. 利水渗湿,通乳
D. 利水渗湿,解毒
E. 利水渗湿,健脾
10. [单选题]既可治疗寒闭神昏,通过相应配伍又能治疗热闭神昏的药物是
A. 麝香
B. 苏合香
C. 牛黄
D. 石菖蒲
E. 冰片
11. [单选题]致病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是
A. 暑邪
B. 燥邪
C. 风邪
D. 寒邪
E. 火邪
12. [单选题]阴寒痼结的"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治用
A. 大乌头煎
B. 大黄附子汤
C. 麻黄附子汤
D. 乌头赤石脂丸
E. 薏苡附子散
13. [单选题]以下哪点不是病人的义务
A. 如实提供病情和有关信息
B. 避免将疾病传播他人
C. 尊重医师和他们的劳动
D. 不可以拒绝医学科研试验
E. 在医师指导下对治疗做出负责的决定并与医师合作执行
14. [单选题]下列哪项是燥邪犯肺证与肺阴虚证的鉴别要点
A. 有无发热恶寒
B. 有无胸痛咳血
C. 有无口干咽燥
D. 痰量的多少
E. 咯痰的难易
15. [单选题]按寸口脉分候脏腑,右寸脉可候
A. 心与膻中
B. 肾与小腹
C. 脾与胃
D. 肝、胆与膈
E. 肺与胸中
16. [单选题]不属于我国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内容的一项是
A. 中西医并重
B. 防病治病
C. 救死扶伤
D. 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E. 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
17. [单选题]皮肤针法按刺激强度,一般分轻、中、重三种。其中,轻刺不适用于
A. 头面部
B. 老弱妇女患者
C. 虚证患者
D. 前胸部
E. 久病患者
18. [单选题]枳实导滞丸的功用是
A. 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B. 消导化积,清热祛湿
C. 消痞除满,健脾和胃
D. 行气导滞,攻积泄热
E. 分消酒食,理气健脾
19. [单选题]茵陈蒿汤的组成药物是
A. 栀子、茵陈、黄柏
B. 茵陈、炮姜、附子
C. 茵陈、滑石、黄芩
D. 茵陈、麦芽、川楝子
E. 栀子、茵陈、大黄
20. [单选题]夏某,女,60岁。近5年来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吐出物不多,腐臭味不甚,平素倦怠乏力,面白无华,纳差便溏,舌淡,苔薄白,脉弱无力。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治疗原则为和胃降逆,理气止呕
B. 取穴主要以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
C. 主穴基础上可配脾俞、胃俞,但不用灸法
D. 基本针灸治疗处方是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
E. 若肠鸣明显,可在主穴基础上加脾俞、大肠俞
1.正确答案 :D
解析:历节病由于风寒湿邪侵袭筋脉关节,导致筋脉痹阻不通,以关节遍历疼痛,痛势剧烈,日久可致骨节变形,行动不便为主要临床表现。
2.正确答案 :B
解析:进针方法:
1.单手进针法:只应用刺手将针刺入穴法的方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用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的深度。此法三指并用,尤适宜于双穴同时进针。此外,还有用拇、食指夹持针体,巾指尖抵触穴位,拇、食指所夹持的针沿中指尖端迅速刺入,不施捻转。针入穴位后,中指即离开应针之穴,此时拇、食、中指可随意配合,施行补泻。
2.双手进针法:刺手与押手相互配合将针刺人穴位的方法。常用的双手进针法有以下4种:
(1)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人腧穴。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 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严格消毒的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人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临床上也有采用插刺进针的,即单用右手拇、食二指夹持针身下端,使针尖露出2~3分,对准腧穴的位置,将针迅速刺入腧穴,然后押手配合将针捻转刺入一定深度。
(3)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
以上各种进针方法在临床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针刺深浅和手法的要求灵活选用,以便于进针和减轻病人的疼痛。
3.正确答案 :B
解析:湿温潮热 身热不扬,午后明显 头身困重 湿热郁蒸
4.正确答案 :B
解析:小海 合穴
定位 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主治 ①肘臂疼痛,麻木;②癫痫。
操作 直刺0.3~0.5寸。
5.正确答案 :E
解析:委中 合穴;膀胱下合穴
定位 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 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腹痛,急性吐泻;③小便不利,遗尿;④丹毒。
操作 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6.正确答案 :A
解析: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
7.正确答案 :D
解析:艾炷灸:
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而治病的方法。常用的艾炷或如麦粒,或如苍耳子,或如莲子,或如半截橄榄等。艾炷灸又分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又称为着肤灸、着肉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2)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黏附,然后将太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2)间接灸
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故又称隔物灸。间接灸所用间隔药物或材料很多,如以生姜间隔者,称隔姜灸;用食盐间隔者,称隔盐灸;以附子饼间隔者,称隔附子饼灸。
1)隔姜灸 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剌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呕、祛寒止痛的作用。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O.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病证。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3)隔盐灸用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cm.厚约0.8e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至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等作用。
8.正确答案 :B
解析:《伤寒论》第15条云:"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其他选项为桂枝汤的使用禁忌。
9.正确答案 :E
解析:茯苓
性能: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应用:
1.水肿。
2.痰饮。
3.脾虚泄泻。
4.心悸,失眠。2013
薏苡仁
性能:甘、淡,凉。归脾、胃、肺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应用:
1.水肿,小便不利,脚气。
2.脾虚泄泻。尤宜治脾虚湿盛之泄泻。
3.湿痹拘挛。
4.肺痈,肠痈。2013
用法用量:煎服。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10.正确答案 :A
解析:麝香
性能:辛,温。归心、脾经。
功效: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催生下胎。
应用:
1.闭证神昏。
2.疮疡肿毒,瘰疬痰核,咽喉肿痛。
3.血瘀经闭,癥瘕,心腹暴痛,头痛,跌打损伤,风寒湿痹等证。
4.难产,死胎,胞衣不下。活血通经,辛香走窜,力达胞宫,有催生下胎之效,治难产、死胎等,常与肉桂配伍。
用法用量:入丸散,每次0.03~0.1g。外用适量。不宜入煎剂。2013
使用注意:孕妇禁用。
11.正确答案 :A
12.正确答案 :D
解析:"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是心窝部疼痛牵引到背,背部疼痛又牵引到心窝,形成心背互相牵引的疼痛症状,此为阴寒痼结的心痛。乌头赤石脂丸温阳散寒,峻逐阴邪,方中乌、附、椒、姜一派大辛大热之品,协同配伍,逐寒止痛之力极强,并用赤石脂温涩调中,收敛阳气。如此,则阴邪可散,攻冲可平,心痛可止。
13.正确答案 :D
14.正确答案 :A
解析:肺气虚、肺阴虚证
[肺气虚、肺阴虚证.png]
[风热犯肺、肺热炽盛、痰热壅肺、燥邪犯肺证.png]
15.正确答案 :E
解析:诊脉部位
(一)寸口
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寸口.png]
(二)寸口诊法的原理
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寸口部脉气最明显
可反映宗气的盛衰
便于诊察
(三)其他诊脉部位
1.三部九候诊法 2.人迎寸口诊法 3.仲景三部诊法
16.正确答案 :A
17.正确答案 :D
解析:轻刺适用于头面部、老弱妇女患者,以及病属虚证、久病者。
18.正确答案 :B
19.正确答案 :E
解析:茵陈蒿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其证属湿热并重。治当清肝利胆,泄湿退黄。
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陈使湿热从小便而去。佐以大黄逐瘀泻热,通导大便,推陈致新,导湿热从大便而去。
若胁痛者,加柴胡、川楝子,以行气止痛;若口苦者,加黄芩、龙胆草,以清热燥湿;若小便少者,加滑石、茯苓,以清利小便;若食少者,加山楂、生麦芽,以消食和胃等。
20.正确答案 :C
查看答案
登录查看本科目所有考试题
本文链接:https://www.51kaos.com/show/z0om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