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考试宝典发布2024正高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宝典临床血液学检验正高卫生高级职称冲刺密卷分析(V7),更多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正高)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答案解析请访问考试宝典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正高)频道。
1. [多选题]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可能出现的是( )。
A. 脑神经麻痹
B. 头痛、恶心、呕吐
C. 视物模糊
D. 脑脊液压力升高
E. 脑脊液蛋白减少
2. [多选题]血友病患者临床出血特征为 ( )
A. 自发性或轻微外伤后出血难止
B. 均有皮肤紫癜及粘膜出血
C. 出血常发生于负重的大关节腔内
D. 负重的肌肉常可出现血肿
E. 可出现颅内出血导致死亡
3. [多选题]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is caused by following non-hematopoi-etic disorders
A. surgical intervention
B. renal failure
C. infection
D. tumor
E. Hepatopathy
4. [多选题]下列物质中参与血小板粘附的有 ( )
A.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B. Fn
C. Fg
D. 血管平滑肌
E. 胶原
5. [多选题]常用于血友病鉴别诊断的排除试验有 ( )
A. FⅧ∶C
B. FⅨ∶C
C. BT
D. vWF∶Ag
E. 复钙交又试验
6. [多选题]关于再障的诊断标准,下列正确的是( )。
A. 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
B. 可有肝脾肿大
C. 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D. 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应做骨髓活检等检查)
E. 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有效
7. [多选题]急性再障骨髓象检查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非造血细胞是指 ( )
A. 淋巴细胞
B. 粒细胞
C. 巨核细胞
D. 浆细胞
E. 肥大细胞
8. [多选题]缺铁性贫血需与下列哪些疾病相鉴别( )。
A. 慢性感染性贫血
B. 急性白血病
C. 铁粒幼细胞贫血
D.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E. 巨幼细胞贫血
9. [多选题]口形红细胞于扫描电镜下,根据红细胞的内凹程度可分为 ( )
A. 单向凹陷,呈盘形
B. 双面凹陷,呈面包圈状
C. 双面凹陷,呈圆盘状
D. 单向凹陷较深,似面盆或蘑菇帽状
E. 单向凹陷更深,似杯状或深臼状
10. [多选题]下列哪几项可作为确诊溶血的证据 ( )
A. 直接胆红素增高
B. 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阳性
C. 尿胆原阴性
D.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
E. 血清结合珠蛋白减低
11. [多选题]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因素 ( )
A. 药物
B. 疾病的发生、发展
C. 人工技术
D. 物理因素
E. 生物因素
12. [多选题]以下TAT/PAP比率与DIC严重程度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 TAT/PAP在1左右时提示轻度DIC
B. TAT/PAP比率增高时提示中度DIC
C. TAT/PAP比率增高时提示重度DIC
D. TAT/PAP比率减低时提示中度DIC
E. TAT/PAP比率减低时提示重度DIC
13. [多选题]α-醋酸萘酚酯酶(α-NAE)染色多呈阳性反应的是
A. 单核细胞
B. 淋巴细胞
C. 浆细胞
D. 晚幼红细胞
E. 巨核细胞
14. [多选题]下列哪些治疗是正确的( )。
A. 再生障碍性贫血——雄激素
B. 恶性淋巴瘤——长春新碱
C.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肾上腺皮质激素
D. 急性白血病——白消安
E.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
15. [多选题]关于真空采血管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真空采血管应保存在避光、温湿度适宜的环境下
B. 真空采血管不宜反复离心
C. 真空采血管的盖塞不影响血液成分
D. 使用前勿松动试管盖塞
E. 多管采血时应遵循一定的抽血顺序
16. [多选题]AML-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细胞中下列化学染色为阳性的有 ( )
A. POX
B. PAS
C. SBB
D. NANE
E. ACP
17. [多选题]在抗栓治疗时常用的抗凝治疗药物有 ( )
A. 肝素
B. 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
C. 华法林
D. 阿司匹林
E. 噻氯吡啶
18. [多选题]下列哪些疾病属于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
A. 血小板减少症
B. 血小板无力症
C. 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D. ITP
E. MDS继发血小板功能异常
19. [多选题]影响铁吸收的因素有 ( )
A. 体内铁的贮存量减少时,吸收量增加
B. 维生素C等药物
C. 食物组成
D. 胃酸、胆汁的影响
E. 肠道寄生虫病
20. [多选题]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机制主要有( )。
A. 中性粒细胞增殖和成熟障碍
B. 中性粒细胞消耗或破坏过多
C. 理化因素损伤
D. 药物引起粒细胞生成障碍
E. 中性粒细胞分布异常